<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廉潔文苑 >> 清風 | 永葆公仆本色

    清風 | 永葆公仆本色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3-02-17 閱讀次數:11347
    X
    分享到 - 微信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唐代柳宗元任永州司馬時,得知同鄉好友薛存義官職調動,即將啟程時,為其寫了這樣的臨別贈言。大意是說,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們的職責嗎?他們應該為百姓辦事而不是去奴役百姓。這體現了柳宗元當官自當為民服務的主張。


    我國歷史上“官為民役”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諸如,“政之所以興,在順民心;政之所以廢,在逆民心”“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等,無不倡導愛民、利民,無不強調惠民、富民。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人時苗被任為壽春令,他套上自家喂養的黃牛前去赴任。一年后,母牛生一小牛犢。這期間,時苗始終大興利民、惠民之事。離任時,時苗把小牛犢拴在縣衙門前。群吏見狀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其將牛犢帶走。時苗執意不從,說這個牛犢是家里黃牛來到壽春后生下的,是吃壽春水草長大的,理應留給壽春父老鄉親。后來,為了紀念時苗,人們就在小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把小牛犢飲水之池命名為“留犢池”,還在池北建起“留犢祠”,專門用來祭祀時苗。


    厚植公仆情懷,永葆公仆本色,是為官執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這也決定了黨員干部始終錨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1946年,朱德60歲生日之際,董必武寫詩一首稱贊朱德:“骨頭生若鐵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寬。要作主人不作客,甘為民仆恥為官。”作為答謝,朱德依韻和詩一首:“耕者有田風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寬。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仆不見官。”這首詩生動再現了延安時期樸實的干部作風和融洽的干群關系。實踐證明,甘做人民公仆,與群眾打成一片,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紅軍時期“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到延安時期“甘為民仆恥為官”“只見公仆不見官”,再到新時代堅持當“老百姓的官”、不要“做官當老爺”“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一百多年來,黨員干部要做人民公仆的要求沒有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草帽書記”楊善洲“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戰斗英雄張富清深藏功與名,扎根基層、造福百姓……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忘我付出把實實在在的政績印刻在群眾心坎上。


    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當家做主的主人,這個關系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新的趕考路上,須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以牢固的公仆意識踐行初心,永遠銘記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時刻把群眾的急難愁盼、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創造黨和人民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