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廉潔文苑 >> 清風 | 至論不如清

    清風 | 至論不如清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2-09-01 閱讀次數:11166
    X
    分享到 - 微信

    “字人無異術,至論不如清。”是晚唐詩人杜荀鶴在《送人宰吳縣》中的兩句詩文。意思是說,撫治百姓沒有什么特別的辦法,任何華麗與高明的言論都不如為官清正廉潔。雖為詩人告誡即將到吳縣去當縣令的友人,實質上表達了民眾對為官者的基本要求和樸實愿望,也給為官從政者以啟示,行勝于言,高談闊論、夸夸其談不如清正廉潔、務實為民。


    “夫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清廉乃為官之本,自古以來,許多清官廉吏、賢人君子把清廉品格作為畢生價值理想和政治實踐追求。楊震拒金,不畏人知畏己知;吳隱之飲“貪泉”,不改清廉心;陸績返鄉,以石壓艙,等等。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他們的清廉思想和實踐,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功廢于貪,行成于廉。”蘇軾在《六事廉為本賦》中談及廉潔,認為清廉是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等“六事”的根本,其提倡的做人以廉為先、做官以廉為首的為官理念,至今仍有警醒意義。


    至論不如清,清廉之名靠的是清廉之為。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對為官從政者來說,都想給老百姓留下清廉為民的形象,但清廉不靠清談,不是掛在嘴上、靠言語標榜出來的,也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生人品官德的堅守,是從內到外渾然天成的自然流露,這樣的清廉是他們“本來如此”的真實。相反,如果人前清廉、人后貪腐,不管外表和語言怎么掩飾,終究會顯出卑劣的真面目來。明代文人江盈科在《雪濤諧史》里描述過一個官員,很想大撈一筆,卻佯裝成分文不取的樣子,并向“神明”發誓,哪只手要錢爛哪只手,該官員擔心誓言應驗,受賄時納之入袖,以此繞過心理障礙,令人可笑可嘆。


    夸夸其談終無力,務實為民才是金。一心為民,兩袖清風自然與民親近、融和。明朝官員況鐘三任蘇州知府,剛正廉潔、孜孜愛民,為整肅吏治、端正風氣,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子,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8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在蘇州任期長達13年,替百姓辦了不少實事,留下了“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的美名。


    為官清廉與否、為民務實如何,百姓最有發言權。焦裕祿、楊善洲從不自我吹捧,可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佩。蘭考大地那枝繁葉茂的焦桐樹、大亮山泛起的片片綠洲,見證了什么是真正的務實為民清廉。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黨員干部要講究躬身踐行,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爭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不當坐而論道的空談客,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抗得住誘惑,用自己的清廉之為、務實之舉,換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史全領)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