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 清則近醇 淡則存真

- 微信
- 新浪微博
- QQ空間
飲食能養人也能害人,善養生者,當以清淡為要。清代美食家李漁有云:“饌之美,在于清淡,清則近醇,淡則存真。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胃暢、少病。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其中,“清則近醇,淡則存真”是說:清近純正,淡乃真實,清淡實為飲食之本味。
飲食如此,修身亦然。把“清淡”二字內化于心,則能補中氣、養正氣,抗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不為濁流所污。據《江南通志》記載:明代王質在成都任布政使右參政之職時,自奉儉約,克己濟民,曾于官舍的閑荒地上開園種菜,平日飲食清淡,“晨昏一蔬,未常有厭”。王質到各地察看民情,為了不給百姓增加負擔,“每行郡邑不食肉,惟啖青菜,蜀人呼為青菜王”。《太和縣志》中記載:王質因父喪回太和守孝期間,一位同僚看見王質家境貧寒,便令知縣饋送絹帛米肉作為挽奠禮品。王質力辭不受:“我怎能接受家鄉百姓的脂膏呢?”正所謂“萬味無如淡味長”,甘于清淡,嚼得菜根,能令人神爽、氣清、少病,得安穩長久。
清知止,淡知足。人若甘于清淡,就能安貧樂道,不為得失所累、不為私欲所動,從而知止知足,保持平和安然的心境。清代湯斌在擔任陜西潼關道臺期間,為政廉明,政績頗佳。但在吃穿用度上他卻安于清淡,一日三餐常食青菜豆腐湯,百姓贊其“為政清白像豆腐湯,生活簡樸像黃連湯,于世道人心則像人參湯”,留下了“三湯道臺”的美名;清代名臣丁寶楨,一生致力于報國愛民,生活卻簡衣素食。他認為,只要不饑不寒,即是天地間一大福氣。常告誡兒子說:“家用務宜節省,肥濃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養人。華服適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適體。”
“人常嚼得菜根者,百事可矣。”人若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就能擺脫了物欲的羈絆,思想變得純粹、頭腦變得清醒,以實心行實政,則可功成事立。明代徐九思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在句容縣令任上時,他以“勤、儉、忍”為座右銘。在自己的居室,他特意掛著一幅《青菜圖》,旁書為:“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以此告誡自己生活要耐得住清苦,為官要如青菜般清白,但不能讓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面有菜色。徐九思“生平不嗜肉,惟啖菜”“寒無重裘,暑不易葛”,他把心思都用在為百姓做事上,“汲汲于養民,九年如一日”,留下了興利除弊、布施賑濟、招撫流民等諸多政績。
“清則近醇,淡則存真”是一種境界。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如何對待“清淡”二字,是檢驗其黨性修養的試金石。老紅軍戰士王汝申,轉業后拒絕了組織為他安排的縣長或區長職務,扎根深山老林大半輩子不肯挪窩,到老不改粗衣糲食之本色;“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投身科研,甘守清貧,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進入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當沉心祛躁,細品“清淡”之真味,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做到心清意凈、淡泊明志,把個人得失看輕、把黨的事業看重,“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周愛華)
上一篇:清風|人生萬事須自為
下一篇:清風 | 至論不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