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清風 | 親民者 民親矣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10-29 閱讀次數:18639
    X
    分享到 - 微信

    《管子》中寫道:“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意思是,為政者對待百姓,只要純樸敦厚,多做實事,即便自己不說親民,百姓也會親近他。換言之,親民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有純厚的品行和實實在在的行動。


    君子先慎乎德。良好的德行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召力,是贏得“民親”的根基。純厚,是對人品性、德行的概括,忠厚、仁義、務實、包容、低調、守規矩……都是純厚所涵蓋的內容和范疇。《道德經》曰:“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諸多賢人志士、青史留名者,“純厚”往往也是歷史對他們品行的評價。如,《太史公自序》里的“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魏書·張袞傳》里的“袞初為郡五官掾,純厚篤實,好學,有文才。”以及《宋史·楊徽之》里的“徽之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進者”,等等。可見,品德純厚是成就功業、獲得認可的重要因素。


    “道之純厚”是親民之基,“遇之有實”是親民的實踐出發點,二者廢一不可。前者是內在的品質要求,屬內明之功;后者是外在的行為表現,屬外用之學。真親民者,要做到內外兼修、內明外達,既能實心為民,更能實政幫民。純厚,其本質也是務實、不虛偽、不奸詐,與“遇之有實”在精神上高度吻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說的是,召公執政始終堅守“敬德保民”的理念,對待百姓,主張以德化為先。他自己內修明德,外用于行,常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問政于阡陌之間,解民所憂所急。由此,“甘棠樹下聽訟”也成為親民、愛民的典范。


    無論是“道之純厚”,還是“遇之有實”,都會通過與民交往中的形象、態度、語言和作風得以體現。在百姓的心中,親民者一般都有一個基本的畫像,那就是:穿著樸實、態度謙恭、語氣平和、說“群眾話”、干“群眾活”、與百姓打成一片、聞民樂而喜、視民苦而傷、與民同甘共苦,等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這樣描述毛澤東的樸實親民作風:“我曾幾次同毛澤東一起去參加過村民和紅軍學員的群眾大會,去過紅色劇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觀眾的中間,玩得很高興。”這種本質、內在精神的自然流露,讓百姓最直接感受到他們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


    百姓心中有桿秤,誰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人民群眾就會把誰放在第一位。因為心中認可“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長征前夕,江西于都人民拆卸自家的門板、床板用來搭建浮橋幫助紅軍渡河,而中央紅軍8.6萬余人夜間渡河,敵人卻毫無察覺,也是當地百姓嚴守秘密的結果。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當前正在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實質上也是親民理念在實踐中的進一步體現。把實踐活動同本職工作相結合,深入了解群眾心聲,以更加有力的舉措解決群眾身邊各類“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余足云)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