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清風丨居家儉素 無傷清德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紀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5-02-08 閱讀次數:7217
    X
    分享到 - 微信

    崇儉戒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勸勉,還是“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告誡,有關儉與奢的箴言,沉淀著歷史的啟迪,凝聚著生存的智慧。許多圣哲先賢不僅以言相告,而且以行示人,留下許多崇儉戒奢的佳話。


    唐代名臣韓滉“性持節儉,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處陋薄,才蔽風雨。一次,見其弟韓洄為他擴建住宅,他“即便撤去之”,厲聲說,尚有傾塌破漏之處,修葺一下也就算了,怎敢再改建擴充,以傷父祖之清德。


    古人把勤儉視為“清德”。勤儉節約,既彰顯君子之風,留下“清德”美譽,也是為政之德、成功之道。1940年,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回國慰勞抗日將士。在重慶,蔣介石請他吃800塊銀元一席的酒宴,毛澤東則用自己種的菜,外加一只雞招待。陳嘉庚由此看出國共兩黨在作風上的巨大差距,并得出結論:“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勤儉節約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追求。與其對立的是奢靡享樂。享樂主義對于人生來說危害甚大。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就紂王做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斷發人深省。箕子認為,紂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作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這類精美高級的食物。后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在揮霍無度中,商王朝最終走向滅亡。追求享樂無度的生活必然腐蝕人的靈魂和斗志,使人墜入深淵,而清貧、潔白的生活,則讓人涵養性情、寧靜致遠。


    不患不富,患不知節。時至今日,居家儉素,無傷清德,既是精神文明層面的價值追求,也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儉之風是對農業生產、農民勞動成果的敬畏和保護,事關國計民生。從一株禾苗到一碗米飯,從一粒黃豆到一瓶醬油,其間要經歷多少道工序,揮灑多少汗水,許多人不一定知道,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卻是婦孺皆知的。由此思之,品嘗魚鮮時,應不忘“出沒風波里”的艱辛;端著飯碗時,當記得“田家秋作苦”的汗水。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應該從珍惜每一粒糧食做起。


    面向未來,14億多人要過上現代化生活,更要走資源節約、能源低耗這條路。近年來,以資源節約為特點的創新,順應大眾消費趨勢,催生了許多新業態。新形勢下,用好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有助于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事,起而行之,我們的精神世界會更加充盈,我們的未來將更加美好。(向賢彪)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