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清風丨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4-05-07 閱讀次數:13030
    X
    分享到 - 微信

    君子之言,必見其行。諸葛亮《誡子書》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不能篤定守靜,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目標。


    以淡泊心明志。淡泊是指一個人看淡物質財富和名利地位,心胸寬廣,不受外界誘惑的一種品質。淡泊則心安。淡泊是一種心境、修養、品格、境界和魅力。曾國藩講:“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淡泊則簡單。大道至簡,萬事歸心;心若簡約,一切平靜安然。《老子》曰:“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所謂“世間繁華三千,不如一隅清歡”,在平淡中尋找快樂、在簡約中活得灑脫,這才是至高至上的生活方式。淡泊則快樂。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心態平和,自得其樂。淡泊則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菜根譚》主張人要“氣量寬厚,兼容并包”。“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淡泊之人,方能活得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為人當言正思正行正,堂堂正正;身凈手凈心凈,干干凈凈,這才是頂天立地大丈夫。


    以寧靜心致遠。孔子曰:“仁者靜。”篤定守靜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寧靜則身修。古人向來注重靜以修身、靜以求道、靜以致遠、靜以養生。無論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還是“致虛極,守靜篤”“求道之法,靜為基先”,抑或是“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都是提倡一個“靜”字,這也正是先賢推崇的大智慧、大境界。寧靜則澄然。守靜之人,必能坦蕩無心,超然于物,正所謂“心收靜里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念天地闊,心靜萬事輕。守靜之人,因其追求澄然清澈,必有高闊之境,而“一覽眾山小”。寧靜則去躁。“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寧靜是智慧之光,浮躁是人生之敵。諸葛亮講:“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若能戒浮躁而歸寧靜,守靜心清,靜心而活,冷靜看得失,淡然待起落,自會人生從容,歲月靜好。寧靜則有為。人有靜氣,氣度自來;心若無瀾,寧靜致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淡泊寧靜之人,必有大格局、大志向、大作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修得一顆淡泊心、寧靜心,既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也是成功的必經路徑。甘于“淡泊”,方能“明志”;守得“寧靜”,方能“致遠”。面對浮躁喧囂、物欲橫流、名韁利鎖的誘惑,唯有固本守心、修身韞德,以淡泊為槳,以寧靜為帆,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能不為外物所累、不為名利所絆。(寒山石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