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清風 | 心所安處 才是良知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4-06-18 閱讀次數:9146
    X
    分享到 - 微信

    “心所安處,才是良知”,語出明代王陽明《傳習錄》,意思是:處于內心的平靜狀態時,更能夠清晰地認知自我,理解周圍的世界,并據此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決策!靶乃蔡帲攀橇贾庇髦敢獦淞⒄_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以達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心安不但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儒家認為,人心安則道德醇厚,人際關系和諧。《論語·述而》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本有貞验_朗,精神坦蕩潔凈,氣定神閑;小人私心雜念太多,心理上畏畏縮縮,負擔很重。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強調內心修養。孟子則強調內心的善良和堅定。白居易也有詩云:“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毙陌,則身安,身安,則扎根。


    “良知”語出《孟子》中的“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币馑季褪钦f,不經過思考就能知道“是非善惡”的見識,叫作良知。朱熹把“良”解釋為“本然之善也”;王陽明則認為“知是理之靈處!绷贾粌H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念,更是我們行動的準則。應時刻保持對良知的覺察,讓其引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清心寡欲、自重自持。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行不能分家,“知行合一”講的是“知”“行”是同一個工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王陽明以對話的方式,闡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強調人的內在本性和外在行為是一致的,只有秉持一顆安定、清凈之心,根除一切閑思雜慮!豆茏印そ洹酚性疲骸暗赖庐斏恚什灰晕锘!比绻约旱赖赂呱,才能從內心世界入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言行,自覺抵御各種消極腐敗思想的侵蝕。唐代王勃在《上劉右相書》說:“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源頭潔凈則下游之水必清澈,身形端正則影子一定筆直。“清心為治本,直道是深謀”是宋代包拯所作,其意是心地清白、純潔,辦事公正。


    言必信,行必果。焦裕祿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泵鎸葷、風沙、鹽堿“三害”,他帶領全縣人民全身心投入治理“三害”的斗爭。谷文昌帶領東山干部群眾斗沙治災,立下錚錚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他們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賡續忠誠血脈,時刻牢記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當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眾,不圖虛名、不慕虛榮,聞令而行、務實篤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辦實事、求實效、出實績。(李林。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