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清風 | 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2-10-11 閱讀次數:10492
    X
    分享到 - 微信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里的這句話大意是說,君子犯了過錯,猶如天上發生日食或月食,天下的人們都能察覺,但一旦改正了錯誤,便恢復了光明,人們仍一如既往地景仰。為何“君子之過”會如“日月之食”呢?一方面,君子是具有極高修養的人,容易被人們所關注;另一方面,君子又善于“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當他發現自己的錯誤后不會刻意掩飾,所以人人都能看得見。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包含著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態度,對于好的事物要心存向往,對待自己的錯誤有所認識;二是行動,要把對善的心動化為行動,對已經認識到的錯誤進行實際的改正。這既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善”與“過”的態度標準,也明確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克己修身、養德向善的品格要求。孔子曾感慨,“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在孔子看來,有人發現、指出自己的過失,對自己而言是一件幸運的事。他又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即使是圣賢也做不到從不犯錯,更何況是普通人?


    聽得進批評意見,善于把別人的提醒甚至指責當作自己認清錯誤、改進提高的良藥,方能成長進步。齊國大臣晏子有個馬夫,平日里總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仿佛自己不是車前的馬夫。有天,他的妻子碰巧看見他得意洋洋的樣子,便勸告他說:“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么謙恭,你有什么可驕傲的呢?馬夫恍然大悟、思過改過,此后時時保持謙遜有禮的態度。晏子知道后大為欣賞,推薦馬夫做了大夫。


    “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知是改之始,改乃知之成,二者正向交互、相輔相成。何以知過、如何思過、怎樣改過,不僅是衡量個人素質的標準,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清人郭琇任吳江縣令時,上司余國柱是個巨貪,他混跡其間,也跟著貪污受賄。后來新任上司湯斌到職后,著手整治當地官場腐敗之風,對郭琇的行為嚴加斥責,使其悔恨不已。郭琇痛定思痛,用清水把縣衙大堂沖刷干凈,并鄭重宣布:“前令郭琇已死,今來者又一郭琇也。”從此,郭琇棄惡從善,清廉自守。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知過改過是律己修身的重要內容,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勇于糾錯改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更是增強黨性的必修課。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過程,每個人都應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對于自己的過錯和問題,如果一味藏著掖著、拖著耗著,最終只能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甚至是“病入膏肓”。其實,出現過錯時,不妨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見賢思齊、改過從善。(關 亮)


     









    版權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