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

- 微信
- 新浪微博
- QQ空間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深圳等經濟特區一路走來,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艱辛努力。深圳等經濟特區改革發展事業取得的成就,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干部群眾開拓進取的結果,是全國人民和四面八方廣泛支持的結果。——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出自北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全詩為:“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里張司業指的是唐代詩人張籍。一次,宋代詩人錢公輔送了一套張籍的詩集給王安石,王安石拜讀后,越讀越有興致,于是作此詩,發出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感慨。
張籍是中唐詩壇上一位著名詩人,其詩多用口語,風格通俗明快,可細品之下便覺“奇崛”,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其所作《秋思》為例,詩中寫道:“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么沒寫到之處,于是打開信封再次檢查,將游子的思鄉之情展露無遺。這種淡而有味的寫作風格,是很多詩人著力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如元好問評陶淵明詩的語言風格時曾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這樣的創作看似尋常,實際是反復錘煉的結果。王安石對此深有感觸,他在寫作《泊船瓜洲》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一個“綠”字是改了又改,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斟酌推敲了許久,最終才選定了“綠”字。南宋詩論家葛立方曾言:“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綺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從“豪華”到“真淳”,從“綺麗”到“平淡”,可能是一條漫長的路,不走完這條路,是很難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
這句詩所說明的道理,不僅適用于詩詞創作。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繪畫、戲曲、武術等,都是平凡中包含著不凡、容易中暗藏著艱辛。以書法為例,提筆寫字看似簡單,但筆鋒進出的位置、落筆的角度、用力的深淺等,其中都是功夫。所以我們能看到聽到那么多書法故事:張芝練字不擇紙筆,有時直接拿著抹布蘸水在石上寫;王羲之練字用壞的毛筆,堆成“筆山”,清洗筆硯的水池,被染成了“墨池”……“從古英豪成大器,須知都從苦中來”,每一個臺上的“一分鐘”,都離不開臺下“十年功”的托舉。
回望歷史,新中國一路走來的歷程,正是對“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最好的詮釋。我們在“人均鋼鐵產量只夠打一把鐮刀”的基礎上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在一個“爛攤子”上建立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實現了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然而,一路走來并不容易。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打出了不可撼動的大國尊嚴。面對來自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排除萬難堅決推動“兩彈一星”工程,奠定了新中國的安全基石。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大慶油田、紅旗渠、港珠澳大橋、洋山港、“天眼”、北斗衛星……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標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映照著中國人民改天換地、攻堅克難的沖天豪情。
作為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用40年時間走過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深圳奇跡的背后,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艱辛努力。
“拓荒牛”精神代表了深圳特區建設者們的拼搏進取精神,在他們的身上,清晰標注著12個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沒有這樣的拼搏與奮斗,闖出一片坦途無從談起,走出一條新路更無從談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條充滿風險挑戰的拼搏之路。種種風霜磨礪從未阻斷前進道路,而是讓我們更加成熟、更加清醒、更加堅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此前多次強調:“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知道了、記住了我們今天的成功和輝煌來之不易,我們才能夠倍加珍惜今天的成就,也才能夠在前進途中遇到困難、挫折、風險和考驗時,保持戰勝各種困難、應對各種考驗的信念、意志、作風和勇氣,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