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放心不下 事事緊抓不放
記重慶市萬州區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主任陳秋同

- 微信
- 新浪微博
- QQ空間
圖為陳秋同(左三)在與同事們梳理分析辦案安全工作監督檢查情況。柯琳 攝
“大家一定不要用大功率電器或火盆取暖,防止火災事故和一氧化碳中毒。”
“兩名留置對象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駐點醫生要定期檢查健康狀況。”
……
春節期間,重慶市萬州區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主任陳秋同來到辦案場所,再次排查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的安全隱患,檢查錄音錄像系統是否正常運行,查看留置對象的健康檢查記錄……從事案件監督管理工作6年的他,總是這樣時時放心不下。
2015年8月,陳秋同從萬州區司法局調入區紀委,成為了一名紀檢監察干部,他先后在辦公室、組織部、案件監督管理室工作。無論在什么崗位,他都兢兢業業、擔當作為,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事事緊抓不放的緊迫感,為紀檢監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他先后三次榮立個人三等功,2022年9月,受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嘉獎。
“紅臉出汗”,點名道姓通報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具體問題
“紀檢監察機關是黨的‘紀律部隊’,紀檢監察干部行使紀檢監察權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制約,案件監督管理部門承擔著對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全過程監督管理的重要使命,一定要充分履行職責,以高質量的案管工作不斷提高紀檢監察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雖然沒有在執紀執法一線,陳秋同卻深知自己崗位的重要性。
萬州區紀委監委每個月的工作例會都讓各紀檢監察室負責人緊張不已,因為會上陳秋同會通報當月的辦案安全工作監督檢查情況。他并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直接指出發現的具體問題,對責任人點名道姓通報,存在相關問題的責任人會后還會被分管領導約談,受到批評教育。
監督的都是自己的同事,低頭不見抬頭見,陳秋同卻絲毫不講情面,他常說:“點名道姓通報問題是一種督促責任落實的方式,只有經常‘紅臉出汗’,才會引起大家對安全工作的足夠重視,促進執紀執法工作規范化。”
對于陳秋同的嚴謹認真,也曾有同事感到不理解。有一次,某紀檢監察室主任因為沒有將安全風險較高的談話安排在標準談話室,受到批評教育,事后他埋怨陳秋同:“這不是‘雞蛋里挑骨頭’小題大做嗎?與談話對象談話并不是一定要在標準談話室進行,況且使用標準談話室審批程序復雜,你們檢查得是不是太嚴了,反而束縛了我們的手腳。”
“這次被談話的是一名涉案人員,其很可能涉嫌職務犯罪而被立案調查,被談話對象心理壓力大,談話不在標準談話室,有很大的安全風險。”陳秋同解釋道,“辦案安全一失則萬無,這絕不是小題大做。”
在陳秋同的耐心解釋下,這名同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積極整改,在后來的辦案安全檢查中,再沒有出現類似問題。
就是在陳秋同這樣的不斷檢查、不斷警示、不斷教育中,依規依紀依法安全文明辦案理念在萬州區紀檢監察干部心中持續樹牢,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以來,在案件數量逐年攀升的情況下,萬州區審查調查持續保持“零事故”“零事件”。
織網筑基,強內控機制促進依規依紀依法安全文明辦案
打鐵必須自身硬,陳秋同深知,加強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僅靠檢查發現問題還不夠,必須形成科學嚴密的內控機制,規范工作流程,靠制度管住人、看住事。
需要完善什么制度,如何完善?陳秋同善于做“有心人”,他將日常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分類匯總、深入剖析,以此作為制定完善相關制度的具體靶向。
2023年,陳秋同在案件監督管理工作中發現,涉案財物管理還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環節:“有的案件承辦部門對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的文書使用還不熟悉,有的對貴重涉案物品拍照清點、登記簽字、現場密封還不夠規范……”陳秋同對發現的問題逐一梳理,并與黔江、開州、云陽等區縣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的同志溝通交流、探討解決辦法,并到涉案財物管理比較規范的公安機關等場所走訪“取經”。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陳秋同起草了《萬州區紀委監委機關涉案財物管理標準化流程》。在該文件中,他將涉案財物移交保管、分類處置相關要求制作成流程圖,清晰明了,方便案件承辦部門對照使用。
“這個‘標準化流程’太細致了,連開展搜查、查封、扣押前需要準備的條形碼、密封袋、標尺、相機等工具設備都一一列明,現在我們采取相關措施前都習慣對照檢查一下,就能確保不出現疏漏。”同事們紛紛對“標準化流程”豎起大拇指。
2024年,隨著基層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萬州區紀委監委各紀檢監察室職能職責發生轉變,留置措施的使用也開始增多。在認真研究留置措施使用的基礎上,陳秋同認為,對于留置案件的辦理,應該建立更加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防范廉潔風險。
他將這一想法與干部監督室的同志溝通,沒想到不謀而合,因為干部監督室在干部監督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風險隱患。于是,陳秋同協同干部監督室的同志,共同起草了《萬州區紀委監委留置案件紀委書記末位談話工作辦法》,對影響較大或存在廉政風險的留置案件,在解除留置前由區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和干部監督室負責人與留置對象談話,了解留置對象權益保障、檢舉揭發問題線索以及是否存在失密泄密等情況,對審查調查工作形成監督。
在案件監督管理崗位工作的6年時間里,陳秋同牽頭起草了審查調查實務手冊、提升談話函詢質效、推動“案結事了”等相關制度機制10余項,促進了依規依紀依法安全文明辦案。
修身齊家,永葆忠誠、干凈、擔當的本色
陳秋同家祖孫三代都是共產黨員,盡管入黨年代不同,但他們的家風家訓中都傳承著干凈做事、老實做人、廉潔奉公的理念。一直以來,陳秋同十分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傳承清廉家風。
對于自己申請入黨時的情景,陳秋同記憶猶新。那是2010年2月,他鄭重寫下了入黨志愿書,在交給黨組織前讓祖父幫忙看看,祖父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陳秋同的祖父于1956年入黨,后來逐漸從普通黨員成長為鄉黨委書記。20世紀70年代,鄉里有個農民勞作時從山崖摔下來,受了重傷,祖父知道后,馬上想到自己的弟弟是當時萬縣某醫院的外科醫生。祖父便叫上弟弟一道半夜坐小木船過江搶救傷者,到達傷者家中后,弟弟為傷者進行了包扎止血等急救處理。第二天凌晨,祖父又乘船把傷者送往醫院。事后,傷者家屬給祖父送來一只老母雞表示感謝,他將老母雞寄養在農民家中,待傷者康復返回時,又買了三斤半豬肉帶上老母雞去傷者家中看望。當時三斤半豬肉可是全家七口人一個月的供給量,傷者感慨道:“共產黨的干部對老百姓就是好啊!”
“秋同,入了黨就要一輩子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祖父拿起鋼筆,在陳秋同的入黨志愿書上添上了這樣一句話:“對黨忠誠,為黨的事業獻出畢生精力直至生命終結。”此后,陳秋同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牢牢記在心里。
陳秋同的父親于1991年入黨,18歲就站上講臺,扎根鄉村教育40年。當時農村部分孩子家庭經濟困難,他除了做好教學工作,還經常用微薄的工資資助學生完成學業,數十年來,已資助學生上百人。
陳秋同記得,他剛參加工作時,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資給父親買了一盒茶葉,敏感的父親馬上詢問茶葉來源,并向其索要購物小票。“咱們買東西誰會留小票啊,我只好請一起買茶葉的同事作證,父親才相信茶葉是我自己買的。”父親收下了茶葉,還不忘提醒他要廉潔奉公,不要接受他人的禮品。
陳秋同在工作中接觸的案件秘密比較多,他與妻子“約法三章”:在家不談論工作秘密,在外不參與相關案件討論,不信謠不傳謠。
“忠誠、干凈、擔當,這是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應當做到的,不忘初心,嚴格約束自己和家人,才能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陳秋同說。(通訊員 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