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igyo"></ul>
  •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samp id="oigyo"></samp>
    <th id="oigyo"></th>
    <kbd id="oigyo"><pre id="oigyo"></pre></kbd>
    <th id="oigyo"></th>

    不能以自我感受代替群眾感受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發(fā)布時間:2024-12-17 閱讀次數(shù):1324
    X
    分享到 - 微信

    要求村民一律清除家門口自發(fā)種植的“雜樹”,便于之后統(tǒng)一種植薔薇、月季等花木,但部分村民對此難以接受:父輩種下的樹豈能說砍就砍;鋪設(shè)盲道用不銹鋼材質(zhì),對盲人卻存在安全隱患,雨雪天走在上面極易打滑……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事,為什么到頭來群眾不買賬?細究起來,以自我感受代替群眾感受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以自我感受代替群眾感受,看似好心,也在做事,但實際上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作風在作怪。不了解基層、不掌握實情,違背客觀規(guī)律,卻自我感覺良好,習慣于大包大攬“替民作主”,自以為是的“為你好”,這樣的行為,換來的只會是徒勞無功、群眾無感。


    出現(xiàn)“自我感受”失真,根源在于脫離群眾、脫離實際,F(xiàn)實中,有的為群眾辦實事執(zhí)“我認為”,不做深入細致調(diào)查研究,對群眾的關(guān)注和需求一知半解,“剃頭挑子一頭熱”,為群眾辦事卻沒群眾啥事,缺乏溝通和互動。如此,即使做了些事,群眾也認為不過是交差,不會打心眼里認同;有的對基層反映的問題,憑主觀經(jīng)驗“想當然”,不能將“國之大者”與“民之小事”貫通,以行政命令代替對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宣傳、引導(dǎo),既脫離實際、延誤工作又影響干群關(guān)系。這樣的“自我感受”,自然代替不了群眾感受,也換不來群眾的滿意和獲得感。


    防止“自我感受”失真,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為群眾服務(wù),就要以群眾滿意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成為最直接、最廣泛的受益者。切忌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既要深入,還要務(wù)實。走形式的東西要取消掉,不管用的東西也不要搞。做不到的就寧可不講,講了就要堅決做到。同時,要注重標本兼治,舉一反三查找制度、能力、作風等方面的短板漏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改革的辦法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延伸拓展,把解決問題與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有機結(jié)合起來,切實讓群眾看到真變化、感到真成效、獲得真實惠。


    走近群眾,就是走近真理!白晕腋惺堋笔д、“勁”用不到群眾心坎上的根本原因是離群眾不夠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最好的老師,脫離群眾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向群眾多學一點,離科學決策就近一步,離工作失誤就遠一些。經(jīng)常用群眾這面鏡子照一照,方向才不會偏,好心才能辦出好事。如果自恃學歷高、有身份,看不起群眾,不善于向群眾學習;如果作風飄浮,不深入細致地調(diào)查研究、不求真務(wù)實地解決問題,留痕不留心,用力不用情,自以為是,以自我感受代替群眾感受,只會使工作陷于被動,群眾也自然不買賬、不領(lǐng)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弊鋈罕姽ぷ、為群眾辦實事,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知其疾苦、明其根由,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既讓群眾有獲得感,也實現(xiàn)自己的工作價值。(陳軍)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四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平市監(jiān)察委員會

    吉ICP備16006071號-1       吉公網(wǎng)安備 22030202000126號  網(wǎng)站聲明